网站首页 | 365bet平台 | 党的建设 | 文县政府公众信息网 | 招商引资 | 水务在线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阴平文化>>正文
“讲文县故事,为家乡代言”征文活动获奖作品——一片树叶带来的蝴蝶效应
365bet平台 发布日期:18-01-23 10:45:16 点击次数:  来源:   转播到腾讯微博

        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而文县碧口镇水蒿坪村的村民们,则播下一片绿色,却收获了一筐幸福。

                                        ---------题记

        初春的早晨,我陪新华社记者深入碧口镇水蒿坪村采访。车子沿着白龙江畔缓缓而行,江面泛着绿波,倒映着白云、青山、绿树、以及彼岸被油菜花包裹着的白墙黛瓦的家园。美女记者对此赞不绝口。从石龙沟顺着清凌凌的溪水蜿蜒上行,因路面全是硬化了的,所以不到二十分钟就抵达水蒿坪村。水蒿坪村位于碧口最南端,规划有致的村落与绿山环绕的自然景观水乳交融,一条清澈的小溪把小村一分为二,层层叠叠的墨绿茶园和此起彼伏的溪鸣鸟啾,无不显示出该村勃勃的生机。这里的天空一碧如洗,阳光和煦,青山似黛,在不远处的山坡上,甘肃独有的亚热带林木郁郁葱葱,翠色欲滴。在水蒿坪村,家家户户都有一片或大或小的茶园,把村里山地装点得绿意盎然。走进茶园,清新空气扑面而来。山峦翠绿,茶园葱茏,海拔逐渐升高使远眺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一畦一畦的茶树跳进了我们的视野。远远望去,茶园如梯田般美丽壮观,山风徐来,绿波微动,茶园之中茶叶飘来的香气让人沉醉。

        爬上山巅,俯视茶园:茶园中的茶树,修理得非常整齐,整个线条看起来很优美,阳光照射之下,大片的生态茶园盎然生机,似乎还散发着淡淡的茶香。在这天然氧吧里品茗赏景,品味自然,无疑是一件很雅致的幸事。

        我们在村里的老朋友高清明家喝上了他自己种植的有机茶---龙井43﹟。瘦高的杯子透明闪亮,热水淙淙注入,小而嫩的叶子一片片复活,不大功夫便汤碧叶绿了,轻呷一口,蕴化天然的那种甘醇,使人神清气爽,疲惫的身心顿消。

        相对于水蒿坪村来说,因为更接近于大自然,不少的经济来源也来自于自然的产物。以前,村民吃山靠山不养山的思想根深蒂固,无生活来源,村民就砍柴砍树去换钱,山上的树木被砍光后,水土更瘦,更不养庄稼,人就更穷。

        高清明对记者说,在2000年以前,由于水蒿坪村交通闭塞、生态脆弱,人均收入不足千元,土地少,经济来源匮乏,是县上挂了号的贫困村。穷了怎么办?或许当时出路只有两条,要么上山砍树换钱,要么外出打工挣钱。“我当时进山砍树也攒劲的很,”高清明不好意思地摸了摸下巴说。但是却与保护部门的保护职能相悖,保护森林资源与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于是村民与保护部门之间展开你偷我堵、你进我退的“游击战”。“但是没有一个因盗伐盗猎而发家致富的”,高清明说。后来他带着村里一帮年轻人外出打工,也挣了些钱,但是最主要的变化是他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也活络了。同时,在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以外,打工、经商、包工等等凡是能挣到钱的活他们都尝试过。

        但是,真正让村民富起来的,是由单一的粮食生产模式中解放出来,转移到种植业---种植茶树改变了村民的命运。高清明说,村里历史上就有种植茶树的记载,但很分散,不集中,不能形成规模,所以一直无法形成支柱产业。根据相关资料,大约在清朝道光年间,当地已经有人家种了少量茶树,但仅供自饮而用。十年前,水蒿坪村村民的生活模式是务农、打工、捎带经营自己的零星茶园,以换取微薄的收入。与此同时,周边的李子坝、马家山、碧峰沟等村社却悄然发展绿色产业---种植茶树,并且为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一片小小的树叶使村民们看到了发家致富的曙光,改变了村民的命运。由此使碧口地区更多的村社从以种植农作物模式逐步转变为经营茶园,千百年来林缘村民由刀耕火种、依赖自然逐步转变为利用自然,壮大自身,这无疑是村民的福音,也是生态的福音。高清明当上村支书以后,县、镇上多次派他和村干部到各地交流学习致富经验,而他们也不负众望,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种茶业,开办农家乐。如今茶叶产业已成为该村支柱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水蒿坪村全村128户,户均种植茶园达4亩,截止2016年,水蒿坪村的年人均收入由原来的不足千元已升至户均4万元以上,有些农户甚至超过了8万元。如今,水蒿坪、马家山、李子坝、碧峰沟已成为文县四大茶叶产业示范基地和龙井43#的主要产地,产品远销省内外,供不应求,颇受好评,而水蒿坪村已建成甘肃省唯一的茶叶博物馆。

         “想当年真是抱着金饭碗讨饭吃啊,我们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就是村子最大的财富,种植业让我们尝到了甜头,也改变了村民的命运。吃水不忘挖井人,县委、县政府和保护局为使我们脱贫致富殚精竭虑,开展联村联户、精准扶贫帮扶、大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大打茶叶品牌,传授技术,调运茶籽、茶苗,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等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就碧口片区资源保护状况而言,目前已形成‘村村都有护林队,人人都是护林员’,切实做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的良好局面”,高清明充满自豪地说。他说他自己既是村干部,又是护林员,村里自发组织了20人的护林队,每月都要定期进林开展巡护工作。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作以来,村民在参与管护的过程中得到了实惠,爱林护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加,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逐步减少。爱林护林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而保护区林政人员的执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天保工程区群众增收、森林资源增加的双赢局面。

        青山绿水,清新的空气,动物们的乐园,吸引了来自成都、兰州、西安、天水、广元等城里人来这里观光旅游,并引来了大量的投资商,县上在这里建起了石龙沟风景区,给村民带来了农家乐、采茶打工等商机。这也让淳朴的村民开始懂得了青山绿水就是村上最大的发展资源,是最大的增收依托。碧口地区地处秦巴山地与岷山山脉、黄土高原交汇地带,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同时,因纬度较高,茶叶的生长速度较缓慢,比之南方产的绿茶,香气更加浓郁,滋味更加醇厚,是培植优质茶叶的理想区域。每到茶叶采摘时节(清明前后)都会吸引大量的茶叶经销商和游客进村收购茶叶、观光旅游。由此高清明嗅到商机,便在村上开办了第一家农家乐,同时他不忘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为农户争取名额,目前村里已有5家农户开办了农家乐。为出行方便,去年他接来一台私家车。“目前村里有私家车5台,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估算,村内每年至少有4台私家车接进来。”高清明自信地说。高清明正计划将茶叶种植扩展到所有宜茶区,并且开发新的加工体系,提高夏秋茶的利用率。比如说春茶加工成扁形茶,夏茶加工成毛峰,秋茶加工成碧螺春,让农户在同一茶园可以收获出多重收入。

        过去每到冬季,村上的精干劳力,都会进山贩木材,起初是贩木梁、后来贩坑木(采挖沙金场所用的托木)、到最后只好贩体力、贩锨把(打工),靠山吃山不养山,不仅日子越过越难,而且也造成了水土流失。

        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后,在国家优惠政策的鼓舞下,水蒿坪村人不仅封山育林而且开始了大面积的植树造林活动——给自然还账。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努力,昔日的满目秃岭,开始逐步披上了绿装并不断郁郁葱葱起来。昔日的山坡田,已被大片大片的茶园所替代,做到了“让村上的每一处山地无一寸裸土”。“每到下大雨,不仅山上流下水的水势慢了,泥稠的黄水也开始清澈起来。”高清明赞美着家乡山川的变化。

        多年不见的大熊猫、羚牛、野鸡等野生动物,开始出现在了水蒿坪的大小山岭。高清明和他的森林巡护队的巡山路,也开始热闹起来——满山的画眉、鹦鹉、斑鸠、锦鸡及各种叫不上名的花鸟,一路为他们伴唱。

        村民们传统的用柴火做饭的历史早已改为烧煤、烧煤气或用电磁炉,毁绿毁林的事件好多年都鲜有发生。“维护好青山绿水,就是维护好村上发展的基础,随着保护部门保护力度的增加,相信我家的生意会更加红火。”在村上开办农家乐的高清明对记者说。

        如今的水蒿坪村,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茶农的腰包逐渐鼓起来了,全村干部和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初具规模,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水蒿坪村已逐渐成为现实。

 

 

      作者简介:李瑞春,现供职于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作者:李瑞春  责任编辑:蒋 瑶
下一篇:无
相关阅读
地址:甘肃陇南文县中街 邮编746000
联系电话:0939-5522016
QQ 1542982131

甘公网安备 62122202000107号